|
轻柔浅刺法
“轻柔浅刺针法”是我们的代表针法之一,理论源于《灵枢·官针》篇:“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可见《内经》“毛刺”和“半刺”主要用于治疗疾病的早期或浅表状态,用此针法更重视的是双手进针和针下调气,通过针下调气和浅刺应肺,发挥肺主气、朝百脉的功能来调整气血失衡,达到治疗的目的。“轻柔浅刺针法”除了常用于疾病早期和婴幼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外,凡是一切需要从“肺”入手治疗的病症均可采纳。该法是我们临证多年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与常见文献的“浅刺法”并不完全相同,包括“轻柔浅刺”和“轻柔点刺疾出”两种手法。 (一)“轻柔浅刺法”讲究手法轻柔而刺浅、刺激量小、留针期间不捻针,以静候气、由阴引阳为特点。进针时采用双手进针,左手辅助右手又轻又柔缓慢进针,刺入皮下1分左右,再行以针下调气,以针下不空、不紧、不滞为目的。临床常用于老人体虚或久病体弱之人,因为此类患者体质较弱,如果针刺手法重或再辅以行针催气,往往正气难以相应,出现针后身体不适,疗效不佳甚至病情加重的不良反应,而采用轻柔手法以静候气,以阴候阳,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因此临床常见一些患者他处久针未愈,而改用此针法后往往应手而愈。 (二)“轻柔点刺疾出法”是采用双手进针法,要求进针快、出针快,刺入皮下1~2分左右,旋即出针并以左手按压针孔。该法针刺浅,手法快,旋即出针而不留针为特点。点刺、疾出能振奋经络之气,调畅血脉,由阳达阴,蕴含阴阳互化之理是其特点。是专门为婴幼小儿所设常用针法,临床常用于小儿及不能配合者,该法是根据小儿的特殊体质所设,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如《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均说明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待充,筋脉待长,故在治疗中取穴应采用少而精的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应采用轻柔、浅(点)刺、疾出为法则。其中手法要轻柔,针刺要浅,如刺激量过重或针刺手法不当,不仅能损伤患儿正气,并且患儿还会因针刺痛苦而哭闹不止,难以配合而影响疗效。点刺法,手法轻、刺入浅、出针快、疗效高,既能达到以针调气的目的,又能将痛苦减少到最小,临床对患儿针刺时,有的患儿毫无哭闹痛苦表现,甚至睡眠中的患儿针毕后依然静睡堪为一绝。因此,婴幼儿针刺之时,除抢救昏迷等特殊情况外,万不可重刺、强刺。而该法手法轻,取穴少,验之临床,屡屡获效,确属经验之谈。究其机理,浅刺皮肤一定的腧穴内应肺气,通过肺朝百脉来调整气血,其次,浅刺可通过皮部—孙脉—络脉—经脉,这一由外向内的途径,以疏通经络、调整藏腑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