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用 2011  10  4  10B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September 2011Vol. 4  No. 10B

·临床研究·



针灸中气法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 30 例临床观察


齐建兴


   观察针中气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30 治疗中气对照组以常规方法取 2 组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3% 高于对照组的 73 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2 组治疗后TCTGLDL-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 LDL-C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针灸中气法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 痰瘀阻络; 针灸; 中气法;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  25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3296( 2011) 10B  0081  02

针灸中气法是延芳教授的临床经验笔者从师学习 3 对老师这一特色学术思想有较深体会中气法之取穴 旨在中焦可斡旋上下使清升浊降而正盛邪退其临床应用甚广尤其治疗中风不寐等疑难顽症屡收奇效2009 5  2010 9 月笔者采用针灸中气法为主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 30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60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 CT MRI 检查证实且病程在 6 个月以上属中风后遗症期;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

1986 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患者多有头昏头胀或头部刺痛神情呆滞或 嗜睡痰多体态臃肿口唇紫绀爪甲青紫舌见瘀紫或舌下脉  络青紫苔腻脉或弦或滑或弦涩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与对照组各 30 治疗组男 18 12 ; 年龄 42  78 ( 64. 4 ± 2 5) ; 病程 6  18 个月; 其中缺血性中风 26 出血性中风 4 ; 左侧偏瘫 19 右侧偏瘫 11 ; 伴语言功能障碍

8 ( 失语 2 言语不清 6 ) 对照组男 17 13 ; 41  74  ( 63 1 ± 4 6) ; 病程 6  18 个月; 其中缺血性中风

24 出血性中风 6 ; 左侧偏瘫 17 右侧偏瘫 13 ; 伴语言功能障碍 6 ( 失语 1 言语不清 5 ) 2 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组: 中气法取穴主穴: 上脘中脘建里水分天枢( ) 气海配穴: 上肢僵硬取内关曲泽; 手腕下垂取阳池外关; 足内翻取丘墟绝骨; 足外翻取三阴交; 足下垂取解溪针法: 患者取平卧位采用 30 1  3 寸毫进针时待患者呼气时押手向下压刺手随即将针捻动 呼刺入主穴针刺方向均一致向下方( 其斜度一般以 45°

75°角为宜) 不可偏左或偏右更不可向上逆刺针刺的深度宜灵活掌握使深不致邪浅须得气但须做到 7 个主穴的针刺斜深度方向针力统一如同一针方能发挥中气法的作平补平泻留针 30min每日治疗 1 10 次为 1 个疗程间隔 3  5d


1       个疗程治疗 2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 3    观察指标    据患者的语言肌力生活自理情况及 CT 查评定其综合疗效同时观测 2 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 TC) 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的变化进行比较

1 4    疗效评定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标准制定临床治愈: 语言及肢体运动恢复生活完全自理或正常工作CT 复查脑出血灶完全吸收或分软化灶梗死灶消失或遗留软化灶显效: 语言明显恢复 肌力在 IV 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CT 复查脑出血吸收 60% 梗死灶明显减小有效: 语言有一定恢复肌力在级以生活部分自理CT 复查脑出血吸收不足 60% 梗死灶减小不明显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 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量资料以 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1    综合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 33% 高于对照组的

73 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1 2 组综合疗效比较 ( %)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    

 
治疗组        30       10( 33 33)   13( 40 00)    5( 20 00)      2( 6 67)          93 33*

对照组        30       8( 26 67)     9( 30 00)    5( 16 67)    8( 26 67)          73 33     

: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2 2    血脂水平    2 组治疗后 TCTGLDL-C 水平均低于治疗治疗后治疗组 LDL-C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P 0 05) 见表 2

3    讨 论

中风后遗症是指发生在出血性中风( 如脑出血) 缺血性中风( 如脑栓塞) 急性期过后遗留下来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状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该病虽病机复杂包涵虚血诸多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乃是痰瘀为患原因如下: ( 1) 历代医家对此有很多论述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指出: “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

2 2 组治疗前后 TCTGLDL-C 变化比较    ( x± smmol / L)

 SHAPE  \* MERGEFORMAT

                                             TC                           TG                            LDL-C                 

治疗组

治疗前

6 87 ± 0 38

2 55 ± 0 21

4 58 ± 0 13

( n = 30)

治疗后

5 21 ± 0 22*

1 64 ± 0 23*

2 21 ± 0 17* #

对照组

治疗前

6 84 ± 0 27

2 53 ± 0 18

4 54 ± 0 16

( n = 30)

治疗后

5 55 ± 0 27*

1 73 ± 0 24*

2 49 ± 0 12*

: 与治疗前比较*  P  0 05;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5

; 次养血行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亦提后遗症者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 ( 2)  临床多数患者舌质暗红紫暗有瘀舌苔厚腻神志不爽言蹇失语半身不 痰涎阻喉等均体现了此病痰瘀阻滞的特点4; ( 3)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具有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起的高黏血症及高脂血症是脑血管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有研 究表明 TCLDL-C 是中风患者痰瘀等病邪的生化物质基5可见中风后遗症期痰瘀互结是病变关键纵观前人 对痰瘀同病的治疗除直击病理产物采用化痰祛瘀以外更多 的是调理脏腑从后天脾胃入手寓补于消间接改善痰瘀交阻 的状态早在内经就有上下交损当取其中的宗旨后代  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弱而生近代施今墨言临床如遇 疑难杂症要遵慎斋之教寻脾胃之中由此可见调理脾胃 法在诸多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亦是 如此

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李延芳老师针对中风后遗症痰瘀互结 的病机特点认为治痰理当和中而瘀血的产生与中焦气血虚 弱亦有直接关系因此二者皆当治其本  中焦脾胃针灸中气法即是在此寓补于消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气法 取穴旨在中焦:  上脘下脘和中脘合称三脘上脘能开胃之受纳之门使饮食水谷得以入胃下脘乃足太阳任脉之会能通调胃肠益气降逆3 穴相配使胃之受纳腐熟之功得以正常发挥6气海位于人身之下焦能通调任脉温固下元而助运化之机天枢为大肠之募穴有分理水谷之糟粕消导积滞之可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腑气得通建里乃脾胃之气生成之处可健运脾胃补养后天; 水分可通调水道使痰湿祛而脾胃强上述七个腧穴功效虽不尽相同但其针法要求深度斜度方向针力协调一致如同一针方能发挥中气法的作诸穴相配共助中焦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中土得以调和 则清升浊降而痰消上下交通而络通此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深得中医治病必求于本之旨不仅针对已病还可防止痰瘀等致病因素的产生未病先防病后防复对防治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显示运用针灸中气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降低血脂指标其作用机理 可能与斡旋中焦升清降浊祛除痰瘀从而改善大脑微循环加病损组织血供 高新陈代谢恢复运动神经元功能有关7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 试行)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9( 1) : 55  56

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2002

3    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126

4    孙西庆 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病 62 J 辽宁中医杂志200623 ( 5) : 32

5    李富汉 略论血瘀与中风J 国医论坛200318( 1) : 43  44

6    陆瘦燕 陆瘦燕金针实验录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1

7    唐强 针刺治疗脑梗死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0420( 7) : 55

( 收稿日期: 2011 08 11)



·经验交流·


动脉抽血时巧用棉签帮助排气的操作体会

张卫华


关键词抽血动脉; 棉签; 排气

中图分类号 R  472 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  3296( 2011) 10B  0082  01

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衰竭和各种抢救措施是否有效 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 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均有重要意义采集动脉血时应注意不能 混入空气以免影响血气分析结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难以避免 1  2 个小气泡留在针尖及针管前部这时如果重新抽取血标本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笔者现将利用棉签帮助动 脉抽血排气的方法介绍如下

1 操作方法

( 1) 选用日本泰尔茂株式会社生产的 PZ* D03004 动脉血气针以及准备 1 根无菌干棉签( 2) 选动脉穿刺部位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2% 碘酒75% 乙醇消毒穿刺部位和术者左手示指( 3) 用左手示指和拇指固定动脉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呈 45°角穿刺若取股动脉穿刺采血则垂直进针穿刺成功则血液自动流入针管内色鲜红采血 2ml( 4) 取血后立即拔针用无菌棉球压迫穿刺点5  10min如果针尖或空针前部混有少量的空气立即将空针竖立针头向上斜面刺入干棉签 用手指弹针管使空气震动向上将空气排入棉签中因为 有棉签的阻挡空气不会再进入空针然后将针尖刺入硅胶帽 ( 5) 标本采集好后应立即送检或置入 4冰箱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应超过 2h细胞代谢耗氧使 PaO2   pH 下降PaCO2升高( 6) 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时要注明采血时间体温者吸氧方法氧浓度氧流量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等

2

作者单位: 618500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

本法更容易将空气排出节约成本减少因为标本不合格 重新采血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方法简单易学非常实用



  • 新门诊综合楼
  • 新门诊综合楼(正面)
  • 新门诊综合楼(侧面)
  • 医院西区大楼
  • 医院西区大门
  • 医院南区大门
  • 医院南区教学楼
  • 住院部大楼
  • 西区药剂楼及文化长廊
  • 国医堂
  • 国医堂敞亮的走廊
  • 古香古色的针灸堂
  • 古香古色的按摩堂
  • 院落一角
  • 飞利浦FD20平板血管造影剂(大C)
  • 1.5T光纤核磁共振OPmima MR 360
  • 美国GE64排 128层CT

邯郸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2003-2018 地址:邯郸市和平路366号

邮编:056000 电话:(0310)2115966  2115955
网址www.hdszyy.cn
备案号: 冀ICP备12012095-2 
技术支持:邯郸市中医院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