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延芳针灸 中气法 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
李利军 (邯郸华仁中医门诊部河北邯郸056008)
1 “中气法”的渊源与含义 “中气法”乃20世纪50年代河北著名针灸学家刘歭南先生家传5代针灸处方之一李老师50年代师从刘老学习针灸深得真传从医50余年来结合临证经验多有发挥治疗疾病范围广泛有解表、通里、祛寒、清热、调气、和血、消导、强壮、升清、降浊、解郁、和中等效能[1] 。 中气者正如清代黄元御所言:“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2 “中气法”的取穴与操作 “中气法”取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 俞(或天枢)、气海(或阴交)等7穴组成。临证取穴时先令患者仰卧平稳后先察其腹部有无凹陷隆起然后扪其腹部自上而下左右两侧均细细揉按 用力要先轻后重不可用猛力骤压察其何处柔软 何处坚硬有无压痛均应留神记取其处以其独异之处作为取穴的重点然后排取其他穴位如在脐旁距脐近者取肓俞远者取天枢在脐下距脐近者取阴交远者取气海如患者腹部无异常者即按固定尺寸取穴。 凡刺之时李老强调首先术者必须集中精神于针头并注意患者的反应其次李老要求要特别重视押手的作用正像《难经·七十八难》所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即运用押手来配合进针、得气等手法。针刺的顺序应先上后下依次进针; 针刺的方向均一致向下(其斜度一般以45°~75°为宜)不可偏左或偏右更不可向上逆刺;针刺的深度一般在3~30mm 之间最常用的深度是10~20mm若体质肥胖且属实证、里证亦可刺到30mm 以上。但李老强调:“深不致邪浅须得气” 是其原则临证宜灵活掌握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凡针刺之后必须针下紧涩以手弹之动摇灵活有力方为气至之征;若针下空虚以手弹之动摇缓慢无神是气犹未至即将针缓缓退至皮层依上进针法再刺以候气至。李老经验:“若气始终不至以手按倒其针不能自还者即为不治之证” [1] 。正如金代窦汉卿所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4] 。对于“ 中气法”的补泻手法并不是于针刺之前即胸存定见而 是根据针下气至的情况灵活掌握察其邪正而行其补泻正如《灵枢·经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若针下过于紧涩针力过大即是病 邪之气则宜将针动而伸之以达到泻其邪的目的; 若气虽至而力甚微则为正气不足将针推而内之 以达到扶正的目的但切忌补之不可反使其实泻之不可反使其虚反实则泻反虚则补。 针毕之后对针进行适当调整其要求是各穴之针的斜度、深浅、方向和针力必须一致如一针才能 发挥“中气法”的作用这是“中气法”的特点和精髓。临床体会虽然取穴相同如果各穴之针的斜度不等深浅不齐方向不一特别是针力不匀往往不能起到“中气法”的良好疗效。“中气法”的留针时间一般在30min 以上至2~3h具体应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度。留针时如果患者深呼吸则腹中痛或感呼吸困难或腹部有深重压迫感等现象即将针一左一右缓缓捻动使针下微松则不适症状自除不除者即将针微微提取少许自无不除但应注意不可脱气为原则否则宜将针提至皮层重新刺入。
3 “中气法”的临床应用病例
患者男47岁于2009年8月13日初诊。主诉: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4个月。病史:4个月前患者工作比较繁忙某日早上起床时感到右侧肢体乏力步态不稳伴言语不利口角 斜。于某医院急诊入院经脑 MRI 提示为“ 左侧基底节区脑梗 按语:该患者平素嗜食肥腻之品致使脾胃受伤失其运化而水湿、痰湿内生加之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肝肾亏虚肾水不能济肝阴加上工作繁忙劳作过度致使“阳气者烦劳则张”(《素问·生气通天论》)虚阳上亢夹内生之痰浊上壅清窍导致脑窍闭阻经脉不通。治用“ 中气法” 升清降浊健脾化痰使中气运化正常则清升浊降而痰消配合风府透哑门以及单刺廉泉灸中极通调任、督二脉养髓海开音窍故获效较速。诚如当代针灸名家陆瘦燕所言:“殊不知脑何以病何以缺血……则知一切由于脏腑功能减退阳气不能敷布而所以阳气不能敷布者实由关元失其元气海失其海中极失其极 ……灸关元使关元复职能关起元气而不外流;灸气海使气聚如海而不旁泄;灸中极使中气集中 发挥其极能极力。则不治脑而脑自愈矣。” [5] 4 小结 “中气法”是李艳芳老师的学术思想代表之一 主要指导思想为调和中土升降脾胃以交通心、肾 调补肝、肺。该法不同于补中益气为代表的“ 补中法”、大小建中汤为代表的“建中法”等单纯补建中焦之意。“中气法”选穴中脘、建里、下脘等穴具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肓俞、气海等穴培肾固本肾主先天元气脾之支络从胃注心中脾升则助肝肾之精血上交于心“中气法” 又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经临床体会其意虽在“ 中焦” 而重在调理借脾升胃降之势挟肝肾之精血润升于左助心肺之气火肃降于右如此则清升浊降心肾交泰生机旺盛正气充沛而百病自去。
参考文献 [1] 李延芳.刘歭南针灸中气法[ J ] .河北中医杂志1982[2]2:39-40. 2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 M ] .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2. 3] 徐荣庆周珩.清代名医医术荟萃[ M ] .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1994:207. [4]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M ] .魏启亮郭瑞华点校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909.
(收稿日期:2010-04-06齐淑兰发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