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芳针灸 中气法 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


李利军

邯郸华仁中医门诊部‚河北邯郸056008

 
摘 要介绍李延芳老师针灸中气法取穴、刺法经验、治疗原理及治疗中风、不寐等病症的临床经验。该法针灸处方共选用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气海等7个腧穴为主配合严格的操作手法和针刺深度‚适用于临床多种病症的治疗。关键词名医经验 名医 李延芳 处方 针灸 中风 不寐



1    中气法的渊源与含义

中气法20世纪50年代河北著名针灸学家刘歭南先生家传5代针灸处方之一‚李老师50年代师从刘老学习针灸‚深得真传‚从医50余年来结合临证经验多有发挥‚治疗疾病范围广泛‚有解表、通里、祛寒、清热、调气、和血、消导、强壮、升清、降浊、郁、和中等效能1 

中气者‚正如清代黄元御所言: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 所谓土也2 中气‚在人体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的根本3 。脾胃主中央而运四维‚脾升胃降‚斡旋上‚运行水谷‚摄取精微‚化气血而奉养生身‚若中土失调‚则失其升降运化之职‚戊土不降‚则心肺气火上滞而不降‚己土不升‚肝肾精血下郁而不升则心肺上逆而气火弥漫于上‚肝肾下陷而精血寒滑于下‚致使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正气已衰‚百病乃起。中气法之取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交通心、肾‚调补肝、肺‚故谓之 中气法脾胃调和‚自然水升火降‚心肾交泰‚生机旺盛‚正气充沛‚而病邪自去。故中气法有扶正祛邪之功‚些急慢性疾患‚均可采用或作配合治疗1 

2    中气法的取穴与操作

中气法取穴: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 俞或天枢、气海或阴交等7穴组成。临证取穴‚先令患者仰卧平稳后‚先察其腹部有无凹陷隆起‚然后扪其腹部‚自上而下‚左右两侧均细细揉按‚ 用力要先轻后重‚不可用猛力骤压‚察其何处柔软‚ 何处坚硬‚有无压痛‚均应留神记取其处‚以其独异之处‚作为取穴的重点‚然后排取其他穴位‚如在脐旁距脐近者取肓俞‚远者取天枢‚在脐下距脐近者取阴交‚远者取气海‚如患者腹部无异常者‚即按固定尺寸取穴。

凡刺之时‚李老强调‚首先术者必须集中精神于针头‚并注意患者的反应‚其次‚李老要求要特别重视押手的作用‚正像《难经·七十八难》所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即运用押手来配合进针、得气等手法。针刺的顺序应先上后下‚依次进针; 针刺的方向均一致向下其斜度一般以45°75°‚不可偏左或偏右‚更不可向上逆刺;针刺的深度一般在330mm 之间‚最常用的深度是1020mm‚若体质肥胖‚且属实证、里证‚亦可刺到30mm 以上。但李老强调:深不致邪‚浅须得气 是其原则‚临证宜灵活掌握‚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凡针刺之‚必须针下紧涩‚以手弹之动摇‚灵活有力‚方为气至之征;若针下空虚‚以手弹之动摇缓慢无神‚是气犹未至‚即将针缓缓退至皮层‚依上进针法再刺‚候气至。李老经验:若气始终不至‚以手按倒其针‚不能自还者‚即为不治之证 1 。正如金代窦汉卿所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4 。对于 中气的补泻手法‚并不是于针刺之前即胸存定见‚是根据针下气至的情况‚灵活掌握‚察其邪正而行其补泻‚正如《灵枢·经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若针下过于紧涩‚针力过大‚即是病 邪之气‚则宜将针动而伸之‚以达到泻其邪的目的; 若气虽至而力甚微‚则为正气不足‚将针推而内之‚ 以达到扶正的目的‚但切忌补之不可反使其实‚泻之不可反使其虚‚反实则泻‚反虚则补。

针毕之后‚对针进行适当调整‚其要求是各穴之针的斜度、深浅、方向和针力必须一致如一针‚才能 发挥中气法的作用‚这是中气法的特点和精髓。临床体会‚虽然取穴相同‚如果各穴之针的斜度不‚深浅不齐‚方向不一‚特别是针力不匀‚往往不能起到中气法的良好疗效。中气法的留针时间一30min 以上至23h‚具体应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度。留针时‚如果患者深呼吸则腹中痛或感呼吸困难或腹部有深重压迫感等现象‚即将针一左一右缓缓捻动‚使针下微松‚则不适症状自除‚不除者即将针微微提取少许‚自无不除‚但应注意不可脱气为原则‚否则宜将针提至皮层重新刺入。

3    中气法的临床应用病例

患者‚‚47‚2009813日初诊。主诉: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4个月。病史4个月前患者工作比较繁忙‚某日早上起床时感到右侧肢体乏力‚步态不稳‚伴言语不利‚口角 斜。于某医院急诊入院‚经脑 MRI 提示为 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对症治疗无明显疗效来诊。刻诊:神清‚形体肥‚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右‚左侧肢体肌力正常‚ 右侧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舌质淡暗、苔白‚脉滑。既往高血压病10余年‚平素喜食肥甘油腻之品。辨证为风痰阻络并肝肾亏虚。诊为:中风病中经络。治则:调中化痰‚兼益肝肾‚方用中气 加风府、哑门、廉泉、中极。中气法刺后加灸‚府透哑门‚廉泉单刺‚中极用灸法‚每日1‚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改为隔日1次。治疗4个疗‚患者语言流利‚握拳伸指灵活‚步态平稳‚肌力正‚临床告愈。

按语:该患者平素嗜食肥腻之品‚致使脾胃受‚失其运化而水湿、痰湿内生‚加之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肝肾亏虚‚肾水不能济肝阴‚加上工作繁忙‚作过度‚致使阳气者‚烦劳则张《素问·生气通天‚虚阳上亢‚夹内生之痰浊上壅清窍‚导致脑窍闭阻‚经脉不通。治用 中气法 升清降浊‚健脾化‚使中气运化正常‚则清升浊降而痰消‚配合风府透哑门‚以及单刺廉泉‚灸中极‚通调任、督二脉‚髓海开音窍‚故获效较速。诚如当代针灸名家陆瘦所言:殊不知脑何以病‚何以缺血……则知一切由于脏腑功能减退‚阳气不能敷布‚而所以阳气不能敷布者‚实由关元失其元‚气海失其海‚中极失其极

……灸关元‚使关元复职‚能关起元气‚而不外流;灸气海‚使气聚如海‚而不旁泄;灸中极‚使中气集中‚ 发挥其极能极力。则不治脑而脑自愈矣。 5

4   小结

中气法是李艳芳老师的学术思想代表之一‚ 主要指导思想为调和中土‚升降脾胃‚以交通心、肾‚ 调补肝、肺。该法不同于补中益气为代表的 补中、大小建中汤为代表的建中法等单纯补建中焦之意。中气法选穴中脘、建里、下脘等穴具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肓俞、气海等穴培肾固本‚肾主先天元气‚脾之支络从胃注心中‚脾升则助肝肾之精血上交于心‚中气法 又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经临床体会其意虽在 中焦 而重在调理‚借脾升胃降之势‚挟肝肾之精血润升于左‚助心肺之气火肃降于‚如此则清升浊降‚心肾交泰‚生机旺盛‚正气充沛而百病自去。



参考文献

1  李延芳.刘歭南针灸中气法 J .河北中医杂志‚1982223940

2  ·黄元御.四圣心源M .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2

3    徐荣庆‚周珩.清代名医医术荟萃 M .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1994207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M .魏启亮‚郭瑞华点校‚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909


收稿日期2010-04-06‚齐淑兰发稿




上一篇:学术论文 八
下一篇:学术论文 六
  • 新门诊综合楼
  • 新门诊综合楼(正面)
  • 新门诊综合楼(侧面)
  • 医院西区大楼
  • 医院西区大门
  • 医院南区大门
  • 医院南区教学楼
  • 住院部大楼
  • 西区药剂楼及文化长廊
  • 国医堂
  • 国医堂敞亮的走廊
  • 古香古色的针灸堂
  • 古香古色的按摩堂
  • 院落一角
  • 飞利浦FD20平板血管造影剂(大C)
  • 1.5T光纤核磁共振OPmima MR 360
  • 美国GE64排 128层CT

邯郸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2003-2018 地址:邯郸市和平路366号

邮编:056000 电话:(0310)2115966  2115955
网址www.hdszyy.cn
备案号: 冀ICP备12012095-2 
技术支持:邯郸市中医院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