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医 2011 12 月 第 43 卷第 12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 2011 Vol.43 No.12



李延芳教授针灸学术经验简介

李利军

邯郸华仁中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8

[关键词] 针灸;名医经验;李延芳

中图分类 R249文献标识 A                                   文章编 0256-7415 2011 12-0151-03




李延芳为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 50 余年,早年先后师承河北多位针灸名家,如:王宗禹、刘歭南、孙可兴等,悉得诸师真传,学验俱丰,造诣精深。李教授在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技法和学术思想体系,代表其针灸学术观点和思想的“轻柔点刺法”、“针灸中气法”、“针下调气”、“气至病所”、“多经多穴治痿证”、“经验腧穴 妙用”、“针药结合”等历经多年临床实践验证,逐渐成熟和 完善。笔者有幸被遴选为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耳濡目染,略有心得,现将其部分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 针法轻柔,以人为本

“轻柔点刺针法”是李教授的代表针法之一,该法是李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总结而来的,与文献常见的“点刺法”并不完全相同,包括轻柔浅刺和点刺不留针两种手法。轻柔浅刺法讲究手法轻而浅刺、刺激量小、留针时不行针,以静候气为特点。临床常用于老人体虚或久病体弱之人,因此类患者体质较弱,如果针刺手法重或再辅以行针催气,往往正气难以相应,出现针后身体不适,疗效不佳甚至病情加重的不良反应。 而采用轻柔手法以静候气,以阴候阳,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因此,临床常见一些患者他处久针未愈,而改用此针法后往往应手而愈。李教授指出:“此手法看似轻柔,实则柔中带刚,寓含阴阳互化之理,临床要多留心体会。”点刺法是针刺腧穴后行以补泻手法,旋即出针而不留针,针刺浅,手法快是其特点,临床常用于小儿及不能配合治疗者。李教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筋脉待长。 《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谓: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故在治疗中手法要轻柔,针刺要浅。如刺激量过重或针刺手法不当,不仅能损伤患儿正气,并且患儿还会因针刺痛苦而哭闹不止,难以配合治疗而影响疗效。所以,在治疗中取穴应采用少而精的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应采用轻柔浅刺疾出为法则。浅刺皮肤一定的穴位便可通过皮部孙脉络脉经脉, 这一由外向内的途径,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李教授的点刺法手法轻、刺入浅、出针快、疗效高,既能达到以针调气的目的,又能将痛苦减少到最小。临床常见李教授对患儿针刺时,患儿毫无哭闹痛苦表现,甚至睡眠中的患儿针毕后依然静睡堪为一绝。

2 多经多穴,合治痿证

中医学认为,痿证是由湿、热、寒邪阻滞经络或脾胃、肝肾亏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临床常见有:格林巴利综合征、 手足口病后遗症、腓神经受损、肌无力、外伤后遗症等病症按中医学传统的治疗观点,李教授早年多遵用 内经》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但实践临床,疗效不甚满意。李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大部分肌肉群均可受病,造成肌肉瘫痪、萎缩,甚至功能丧失等,鉴于并非一经独病的特征,甚至在某些重症患者中,十四经的循行路线均可出现症状,尤以太阳经、少阳经、太阴经和阳明经为多见,因此,李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多经多穴”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中把经络循行路线和受损的肌肉群结合起来,通过辨证、辨病选经论治的原则而选取阴经和阳经腧穴相配,例如胃经的髀关、 解溪配脾经的阴陵泉、三阴交等;胆经的环跳、阳陵泉配肝经的太冲等,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从而促进患部功能的修复与恢复,此方法比独取阳明经穴或局部取穴疗效均有较大的提高。李教授治疗痿证常取腧穴有:上肢取肩、阳池、合谷、内关、极泉;腹部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气海;下肢取髀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配穴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配取,例如手外旋加少海、后溪;手内收加阳池、阳溪;手腕下垂加外关、阿是穴。足内翻者配丘墟、申脉;足尖下垂配解溪、内庭、公孙、八风;足外翻者配复溜、太溪、商丘等。针刺肢体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施以平补平泻的运针手法,留针30min,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度,每天 1 次,治疗 10 次为 1 疗程。间隔 3~5 天再进行第 2 疗程。上肢的肩髃穴为手阳明经之交会穴,有通利关节、调气化瘀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是本经原气留止的部位,能调整人体气化功能,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阳池、内关分别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原络相配”能增强气血运行;极泉为心经之要穴,可调整人体气血的失衡状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针刺具有促进气血流通的功能。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气海,其意是补益脾土,扶正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臻于健壮。正如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以生养肌肉,故成肉。”多经多穴的方法旨在受 素问·痿论中心、肝、肺、脾、肾五脏之疾均可致痿的理论启发,并结合十四经均可受病,肌肉、筋脉、骨骼均可致痿的临床实践,采用了辨证、辨病与辨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受病肌肉群广泛而不规则的特点,进行阴经与阳经相配的选经配穴治疗方法,有效利用并调动了各经络之间的协调功能,经临床实践证明, 较单取一经治疗有明显优势。李教授在“多经多穴”选穴多少的观点上认为[1]:“多穴与少穴要视病情而定,不能搞一刀切……如早年治疗小儿麻痹症,因它的特点是受麻痹肌群广泛而不规则,是多经多穴交替出现,所以认为还是多经多穴好”。

3   君穴“中气,五脏俱应

针灸“中气法”乃 20 世纪 50 年代河北著名针灸学家刘

南先生家传 5 代针灸处方之一,取穴由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或天枢)、气海(或阴交)7 穴组成。李教授上世纪 50 年代师从刘老学习针灸,深得“中气法”精髓,经多年临证实践,把“中气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科疾病。该法有解表、通里寒、清热、调气、和血、消导、强壮、升清降浊、解郁、和中等效能[2],不单用于治疗脾胃疾患效若桴鼓,用之治疗多种急慢性疾患,均可采用以“中气法”的腧穴为君穴,结合辨证配合治疗,亦每获佳效。

中气者,正如清代黄元御[3]言:“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中气,在人体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的根本[4]。脾胃主中央而运四维, 脾升胃降,斡旋上下,运行水谷,摄取精微,化气血而奉养生身。若中土失调,则失其升降运化之职,戊土不降,则心肺气火上滞而不降;己土不升,则肝肾精血下郁而不升,甚则心肺上逆而气火弥漫于上,肝肾下陷而精血寒滑于下,致使上热下寒,心肾不交,正气已衰,百病乃起。“中气法”之取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交通心、肺、肝、肾,故谓之“中气法”。脾胃调和,自然水升火降,心肾交泰,生机旺盛,正气充沛,而病邪自去。李教授强调:凡刺之时,首先术者必须集中精神,并注意患者的反应正如 素问·宝命全形曰:“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其次,李教授要求要特别重视押手的作用,正像 难经·七十八难所患儿不易唤醒、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及思维约束力较差的临床特点,故加石菖蒲、郁金开窍醒神,宁神益智。同时还根据患儿个体的临床表现特点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若遗尿频发者加金樱子、桑螵蛸、海螵蛸;智力较差者加远志、 补骨脂;内寒甚者加淫羊藿、肉苁蓉;夜寐多梦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心经有热者加连翘、淡竹叶;寐深者加生麻黄宣肺醒神,并配合石膏、白芍以减其辛燥之性;肝经湿热者可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3 注重综合调护

遗尿症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负担,严重影 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较大的心理压力反过来又加重了遗尿症 状,使疾病更难治愈。故丁教授在以中药治疗的同时十分重视 综合调护。首先,嘱家长每晚按时唤醒幼儿排尿,逐渐养成自 控的排尿习惯;白天勿使小儿玩耍过度疲劳,睡前避免饮水过 多;消除遗尿对小儿情绪的影响,给予信心和支持,切忌打 骂;白天可正常饮水,晚餐不进流质食物,睡前尽量不喝水及 饮料,中药汤剂也不宜晚间服用;尿湿衣物卧具要及时更 换,保持外阴干燥清洁。其次,注意药物治疗与针灸、推拿治 疗相结合,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4 病案举例                                        

姚某,女,8 岁,2008 3 21 日初诊。代诉:患者 5 岁后仍每晚遗尿,已 3 年余。患儿每晚遗尿 1~2 次,小便清长量多,夜间不易唤醒,平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诊见:面色㿠白,纳、寐尚可,大便正常,舌尖、苔白厚,脉细数。辅助检查及查体未见异常。丁教授诊为遗尿症,证属肾气不固,下元虚寒,兼心经有热。治以补肾固摄止遗,兼清心火。方用五子衍宗丸加减。处方:益智仁、桑螵蛸、槟榔、连翘各 12g,石菖蒲 15g,郁金、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金樱子、菟丝子、甘草各 10g每天 1 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嘱家长夜间定时唤醒患儿排尿,并配合体针及推。1 周后患儿遗尿次数减少,夜间可唤醒,注意力较前集中, 舌苔仍厚腻,仍守上方加白术 10g 健脾燥湿,继服 14 剂而愈



参考文献

[1]       Schulpen TWThe burden of nocturnal enuresis [J ]Acta Paediatr199786(9)981- 984

(编辑:黎国昌)

收稿日期 2011-07-26

[作者简介] 李利军 (1974-),男,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经方经穴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







上一篇:学术论文 七
下一篇:学术论文 五
  • 新门诊综合楼
  • 新门诊综合楼(正面)
  • 新门诊综合楼(侧面)
  • 医院西区大楼
  • 医院西区大门
  • 医院南区大门
  • 医院南区教学楼
  • 住院部大楼
  • 西区药剂楼及文化长廊
  • 国医堂
  • 国医堂敞亮的走廊
  • 古香古色的针灸堂
  • 古香古色的按摩堂
  • 院落一角
  • 飞利浦FD20平板血管造影剂(大C)
  • 1.5T光纤核磁共振OPmima MR 360
  • 美国GE64排 128层CT

邯郸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2003-2018 地址:邯郸市和平路366号

邮编:056000 电话:(0310)2115966  2115955
网址www.hdszyy.cn
备案号: 冀ICP备12012095-2 
技术支持:邯郸市中医院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