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中医 2020 年 4 月第 42 卷第 4 期 Hebei J TCM,April 2020,Vol 42,No. 4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2619. 2020. 04. 003
李延芳教授针灸“中气法”治未病的临床应用※
李利军 李懿卿1 ( 邯郸华仁中医院针灸科,河北 邯郸 056000) 【摘 要】 针灸“中气法”是河北省针灸名家刘峙南家传针灸处方之一,李延芳教授为“中气法”第 6 代传人。李教授认为,“中气法”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通达心肾、肝肺气机。本文通过介绍针灸“中气法”的理论内涵、具体操作方法和要领,从固正气以防( 未病先防) 、护胃气以截( 既病防变) 、促运化以养( 愈后防复) 3 个方面阐释针灸“中气法”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为针灸治未病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未病 【中图分类号】 R245. 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619( 2020) 04 - 0496 - 04
李延芳教授,第二、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批全国优秀 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针灸“中气法”是 20 世纪 50 年代河北省针灸名家刘峙南家传针灸处方之一,李教授曾师从刘峙南老师十六载,作为“中 气法”第 6 代传人,尽得其真传。针灸“中气法” 临床应用于多系统疾病,每获良效。我们师从李 教授,兹将其应用针灸“中气法”治未病的临床应 用探析如下。
1 针灸“中气法”的内涵与作用
“中气”即中州脾土之气[1],“中气法”之取 穴,皆在中焦,其主要作用为调和中土,以交通心 肾、肝肺,有解表、通里、祛寒、清热、调气、和血、消 导、强壮、升清、降浊、解郁、和中 12 大功效。该法以中州脾土之气为枢纽,带动脏腑气机斡旋升降, 主中央而运四方,化精血而奉养全身,故谓之“中 气法”。《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 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 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中土失调,则枢机、运化之用失常,正气先衰,百病乃起。故“中气法”不仅治疗脾胃疾病效若桴鼓,治疗其 他急慢性疾病也获得了满意疗效[2]。
1. 1 取穴
“中气法”选穴由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 或肓俞) 、气海( 或阴交) 7 穴组成。取穴时令患者仰卧,一望、二切、三定位。先 望其腹部有无高低不平之处,何处凹陷,何处隆 起; 然后揉按切寻患者腹部,自上而下,左右两侧均细细揉按,察其何处柔软,何处坚硬,有无压痛, 以其独异之处作为取穴重点; 最后定取腧穴,各穴距离要均匀,如脐旁硬结或条索状物,距脐近者取 肓俞,远者取天枢; 脐下硬结或条索状物,距脐近者取阴交,远者取气海。如患者腹部无异常现象, 则按固定尺寸取穴。
1. 2 针刺方法
患者平卧位,采用 32 号 25 ~ 40 mm毫针。进针与《素问·离合真邪论》呼吸补泻法的补法相同,待患者呼气时,左手为押手向下 压,右手为刺手随即将针捻动,随呼刺入。各穴针 刺方向均一致向下( 其斜度一般以 45° ~ 75° 为宜) ,不可向上逆刺,针刺深度宜灵活掌握,使深不致邪,浅须得气。针毕后,对针进行适当调整, 要求各穴之针的斜度、深浅、方向和针力一致,形 如一针,才能发挥“中气法”的作用,此为“中气 法”的特点和精髓。
1. 3 得气与取气
得气在“中气法”中至关重要,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 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凡针刺后,必 须针下紧涩,以手弹之动摇,灵活有力,方为气至 之征。若针下空虚,以手弹之动摇缓慢无神,是气 犹未至,则将针缓缓退至皮层,依上进针法再刺, 以候气至。李教授认为,若气始终不至,以手按倒 其针,不能自还者,即为不治之证[3]。正如金· 窦汉卿《标幽赋》所言“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 不治”。明·杨继洲《金针赋》指出“气速效速,气迟效迟,生 者涩而死者虚,候 之不至,必 死无疑”[4]。取气是为进一步发挥疗效,若取气不当,则影响疗效或无效。取气有多少之分和部分之 异。取气多少由针下紧涩程度和针力大小来区 别。一般体力强壮者宜多取气,体质衰弱者应少 取气; 实证、新病、壮年、体力劳动者要多取气,虚证、久病、老年、小儿、脑力劳动者宜少取气。取气 部分从针刺深浅来区别。《素问·刺要论》谓“病 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凡病 在表者从浅层取气,病在里者从深层取气,病在半 表半里者取气要深浅适中。若表里同病,表重于 里者,则从浅层取气,先治其表,表解后治里; 里重于表者,则从深层取气,先治其里,里解表证亦除, 若表不解,再治其表[5]。
1. 4 补泻手法
对于“中气法”的补泻手法,根据针下气至的情况,灵活掌握,察其邪正而行其补 泻,正如《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 来也徐而和”。若针下过于紧涩,针力过大,即是 病邪之气,宜将针动而伸之以泻其邪; 若气虽至而力甚微,则为正气不足,宜将针推而内之以扶正。忌补之不可反使其实,泻之不可反使其虚,反实则 泻,反虚则补。《灵枢·九针十二原》谓“知机之 道者,不可挂以发”,此之谓也。
1. 5 留针
2. “中气法”的留针时间一般在 1 ~ 3
h,具体应以患者不感疲劳为度,留针时要使患者呼吸舒畅,腹部无任何不适感,转侧自如。李教授认为,若患者不敢深呼吸,深呼吸则腹中痛,或感呼吸困难,或腹部有沉重压迫感等,即将针一左一右缓缓捻动,使针下微松,则不适症状自除。如不除者则将针微微提取少许,自无不除,但应以不可脱气为原则,否则宜将针提至皮层重新刺入。
1 针灸“中气法”治未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1 固正气以防—未病先防 疾病的产生、发展不外乎内因、外因两端,决定外感之邪是否致病的主要因素在于卫外之正气强弱。《素问· 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指出“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6]。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灵枢· 经脉》谓“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可见肺经之根、十二经气血之源起于中焦。而内伤诸症之起也不外乎气血不足、脏腑虚损在先。中焦者气血生化之源,脾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金匮要略》亦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7]”,故内 关乎脏腑盛衰、外影响卫气充沛的重要因素多与 中焦有关。针灸“中气法”调和中土,化养气血, 以固护正气,正气充沛,可防患于未然。以针灸“中气法”未病先防,求之于“中”是要领。
例 1 李某,女,45 岁。2018 - 03 - 12 初诊。主诉: 疲乏无力 5 年。现病史: 患者近 5 年每到春分节气即发作变应性鼻炎症状,表现为喷嚏、清 涕、鼻塞、鼻痒、流泪、头昏脑胀,甚者伴有干咳。发作时症状较重。服用盐酸西替利嗪片等抗过敏 西药及玉屏风散、四逆汤加减等中药治疗,效果不 佳。刻诊: 疲乏无力,嗅有异味时有鼻塞、清涕,伴纳呆、寐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西医 诊断: 变应性鼻炎( 静止期) 。中医诊断: 鼻鼽。证属脾虚失养,卫外失司。予针灸“中气法”。手 法: 视其腹部无明显凹凸之处,寻按至气海时,肌力较他处柔软、无弹性,遂以气海为取穴重点,重施以补法,余穴依上法,每日 1 次,7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2018 - 04 - 03 二诊,患者精力充沛,纳可,自感神清气爽,期间已过春分节气, 鼻炎诸症并未发作,纳寐俱佳,疲劳感消失。继续 治疗 2 个疗程后,患者舌略有齿痕,脉和缓有力, 鼻炎未发作而停止治疗。2019 年春分节气后随访,鼻炎未再发作。
按: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肺金赖脾土以生养,患者素体脾气不足,致使母不养子,肺金卫外 失司,而引起鼻鼽等症。病位在中焦,所投药物玉 屏风、四逆汤为上、下二焦之品,故难收佳效,改投 针灸“中气法”,直养中焦,重补气海,培元升阳, 健脾养肺,此为治本之法,故 5 年顽疾得以痊愈。
3. 2. 2 护胃气以截—既病防变
4. 疾病传变有顺、逆之分,顺者向愈,逆者加重。《伤寒论》第 8 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遵生 八笺》指出“脾脏属中央土,旺于四季……故脾为 五脏之枢”。针灸“中气法”以调和中土为核心, 实可通达心肾、肝肺气机。人身之气升于左降于 右,左升为阳,右降为阴,全赖中气斡旋,然其气实 为一也。肝肾之精血由中气( 脾胃) 左上于肺则为气,下回于脾胃则为血,藏于肝肾则为精,肝肾 之精升于胃又为中气。若中土失调,则失其升降 运化之职,戊土不降,心肺气火上滞而不降,己土 不升,肝肾精血下郁而不升,甚则心肺上逆而气火 弥漫于上,肝肾下陷而精血寒滑于下,致上热下 寒,心肾不交,正气已衰,百病乃起[8]。可见脾胃。
※ 项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 临床、基础) 优秀人才研修项目( 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 号)
2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2018 级本科,湖北 武汉
430061
作者简介: 李利军( 1974—) ,男,主任中医师,硕士,“中气法”第 7
代传人。从事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