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5-0957(2016)12                                   ·名医经验·


李延芳教授针灸“中气法”刺法经验

 

刘童童 1,贾小红 2,王素兰 3,耿惠 4,薛素芬 5 

(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200;2.邯郸明仁医院,邯郸 056012;3.邯郸市中医院,邯郸 056001;4.河北工程大学,邯郸 056002;5.邯郸市传染病医院,邯郸 056002)

 

【关键词】 名医经验;李延芳;针灸疗法;中气法;刺法

【中图分类号】 R24【文献标志码】 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2.1390  



  李延芳,女,1938 年生,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特聘师承制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届针灸大师,第二、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先后师从于河北省近代著名针灸名家刘峙南、王宗禹、孙可兴等人学习十余年,尽得其传。50 年代深造于河北省中医学校,毕业后留该校附属医院从事中医针灸工作;1974 年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原邯郸医专附属医院)工作,为该校针灸系和附属医院针灸科创始人;1986 年被评为邯郸市十大名中医;1992 年被聘为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河北省卫生技术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委;2011 年被评为首届河北省针灸大师,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邯郸市中医院成立“李延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李老师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50 余年,发表论文 20 余篇,著作多部。主要学术思想有“针灸中气法”“轻柔点刺法”“针下调气”“气至病所”“多经多穴治痿证”“经验腧穴妙用” “针药结合”等,历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显著。


李延芳教授临证善用针灸“中气法”辅以辨病、辨证、辨经络取穴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4]。我有幸侍诊于李延芳教授左右,观师金针治病常能针到病除,起手即效。倍感李教授针法之妙,兹就针灸“中气法”应用中的精髓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1  针灸“中气法”的内涵与传承

“中气”特指脾胃之气,亦指脾胃所居之中焦之气,二者名异实同。脾胃为机体后天之本,《素问·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即脾胃为精气生化之源,可濡养五脏之体。如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则经筋柔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则脉道通利;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则皮泽光华;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则气归于权衡。故李东垣[5]说:“元气之充足,乃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中气源于中焦,具有升清降浊的功效,脾主升,升谷气归于心肺;胃主降,降谷精归于肾肝。因此,黄元御[6]认为,“中气是人体的祖气,位于阴阳之间,而含抱阴阳。由于中土之气的升降斡旋,而化五神,生五气,产五精,结五脏,开五官,日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综上所述,中气为阴阳升降的枢轴,肝心肺肾为四维,四脏的生理功能在脾胃中气的协调作用下,使得脏腑阴阳气机升降有序,从而使脏气相互滋生,清浊复位,功能相互引发。假如脾胃运化清浊升降逆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元气,心肝肺肾功能失常,则百症由生。

另外,《针灸素难要旨》记载:“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体腹部广平柔厚,恰似天地人三才之乾坤,在人体内部,天之五行为阳,以应六腑,地之五行为阴,以应五脏,故针刺深浅亦受此之启发。


 

2  李延芳教授针灸“中气法”刺法精髓

李延芳教授在应用“中气法”时常常强调,针灸“中气法”虽然腧穴较少,且易于掌握,但针灸“中气法” 操作比较复杂,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且与技巧和经验有关。不同的施术者应用此法,效果也因人而异。李延芳教授提出凡针刺之时,首先术者必须集精神于毫针针头,并随时注意患者的反应,然后依法进针。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所述:“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神无营于众物”。强调了针刺时要专心致志和持针有力;其次,针刺的顺序应先上后下,随呼吸之变,依次进针。李教授指出,要运用好针灸“中气法”,要掌握以下几个刺法的操作要点。

2.1  左手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性

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左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是右手无法取代的。《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即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主要任务是进针,左手则起辅佐作用。《难经·七十八难》则发挥《内经》之旨提出:“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 顺针而刺之。”从而明确提出左手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性[8]。针灸“中气法”取穴的重点即须以左手揉按患者腹部,自上而下,左右两侧,均要仔细揉按,先轻后重,慎察穴周何处柔软,何处坚硬,有无压痛,来作为针刺取效之处,窦汉卿在总结其临证经验中提出:“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印证了针刺取穴取其独异之处的正确性;在进针之前,须要用左手按压所要针刺之处,以便了解肌肉丰厚程度、空隙的大小、指感的位置,继而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押手还可以宣导腧穴之气,使右手所持之针能够顺利刺入,《针灸大成》:“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难经·七十一难》亦提出:“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瘀之处,气散乃内针。”故针刺前先用押手揉按腧穴部位,使腧穴浅表处荣卫之气散开,以便针刺深部邪气时不伤体表正气,是“刺荣无伤卫”之意也;毫针透皮之后,通过押手的压力大小和斜正不同, 针刺的深浅和方向也随之变化。对于体胖和虚弱之人, 可以通过押手施以不同压力来激发经气从而促使得气; 在辨经取穴中,可以通过押手的运用来调整经气的运行方向。针刺得气之后可以通过左手循经轻叩,来诱导经气向不同的方向传导,以便气至病所。此外,左手押手对缓解情绪,避免或减轻进针时的疼痛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李教授指出在定穴、进针、候气、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整个针刺过程中,左手的配合作用均是不可或缺的。押手操作须灵活掌握,根据患者的体质不同,病情不同,押手应或轻或重,或正或斜,不能千篇一律。

2.2  精于针下调气,重视“气至病所”

李教授指出针灸“中气法”的机理即是以调补中气为基础,故针刺得气,是针灸“中气法”取效的前题, “气至病所”是针灸“中气法”的取效关键。得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灸大成》:“气速效速,气迟效迟,生者涩,而死者虚, 候之不至,必死无疑。”针刺得气的最佳标准是针下紧涩,以手弹之动摇,灵活有力,方为气至之征,如果针下空虚,以手弹针,动摇缓慢无神,是气尤未至。李教授强调,根据针刺得气的感觉还可以确定疾病向愈的情况, 如以手按倒其针,不能自还者,多为不良愈后之症;取气是在得气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挥疗效,如取气不当,则会影响疗效,甚至无效。取气的多少是根据针下紧涩程度和进针阻力的大小来区别。一般体力强壮、实证、新病、壮年、体力劳动者宜多取气;体质衰弱、虚证、久病、老年、小儿、脑力劳动者宜少取气。取气的深浅是由针刺的深浅来体现的。《素问·刺要大论》指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即病在表者,要从浅层取气;病在里者,要从深层取气; 病在半表半里者,则要深浅适中;如表里同病,宜察其轻、重、缓、急。若表急里缓,则应从浅层取气,先治其表,待表解后治里。若里重于表者,则应从深层取气, 先治其里,里和则表证自除,若表不解者,可再治其表。调针是针灸“中气法”的独有特点。调针即将各穴针毕后,对毫针进行调整,或随针随调。要求各穴之针的斜度、深浅、方向、针力必须一致如一针,才能发挥针灸“中气法”的作用。如果各穴之针的斜度不等,深浅不同,方向不一,针力不均,则不能起到针灸“中气法” 的作用。

“气至病所”是指针刺过程中,通过得气、取气、调针和辅助手法而使经气循经感传的现象,李教授对“气至病所”认识颇深,认为“气至病所”的关键在于熟练的针刺操作,而“气至病所”的意义便是达到局部和循经的整体治疗效果。



上一篇:学术论文 五
下一篇:学术论文 三
  • 新门诊综合楼
  • 新门诊综合楼(正面)
  • 新门诊综合楼(侧面)
  • 医院西区大楼
  • 医院西区大门
  • 医院南区大门
  • 医院南区教学楼
  • 住院部大楼
  • 西区药剂楼及文化长廊
  • 国医堂
  • 国医堂敞亮的走廊
  • 古香古色的针灸堂
  • 古香古色的按摩堂
  • 院落一角
  • 飞利浦FD20平板血管造影剂(大C)
  • 1.5T光纤核磁共振OPmima MR 360
  • 美国GE64排 128层CT

邯郸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2003-2018 地址:邯郸市和平路366号

邮编:056000 电话:(0310)2115966  2115955
网址www.hdszyy.cn
备案号: 冀ICP备12012095-2 
技术支持:邯郸市中医院信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