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案一
患者滕某某,女,52岁,教师。 初诊:2014年2月11日。 主诉:睡眠不安多日,入睡困难,每晚仅睡3-4 小时,平素易生口腔溃疡,健忘,便溏,纳可。已绝经。 既往史:甲状腺结节。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 诊断:不寐 心脾两虚型。 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以归脾丸加减,用药如下:当归9g,党参9g,白术9g,炙甘草3g,淮小麦30g,大枣9g,丹参12g,茯苓9g,石菖蒲9g,制远志 6g,炒黄连 6g,炒知柏各 12g,夜交藤 12g,酸枣仁9g,川芎6g,黄芩12g,仙灵脾12g,木香3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嘱勿操劳过度,勿饮咖啡、奶茶之类,睡前热水泡脚,保持心情愉悦。 二诊:2014年2月18日。睡眠较前进步,可睡5小时左右,但仍易醒。余无不适。舌红,少苔,脉沉。诊断同前。 守上法,上方加紫贝齿 15g,百合12g,柏子仁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调护同前。 三诊:2014年3月3日。睡眠改善,纳可,便调,近日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诊断同前。上方去当归,加怀山药12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调护同前。 后继续随症加减,巩固调理3月。 按:患者以睡眠不安为主诉,故属不寐。症见入睡困难,每晚睡3~4小时左右,平素易生口腔溃疡,健忘,便溏,可知该患者属心脾两虚型。平素因工作劳累,消耗气血,心脾两虚,心血不足则健忘失眠,脾气亏虚不运则大便溏薄,脾虚湿盛则溃疡易生,舌淡边有齿印,脉沉细等均为佐证。故以归脾汤加减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中当归、党参益气补血,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即甘麦大枣汤,夜交藤养心安神,枣仁、石菖蒲、炙远志宁心安神,炒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川芎、木香行气结郁,助脾运湿。考虑患者目前绝经后,激素水平紊乱,冲任失调,故以炒知母、黄柏滋阴除热,仙灵脾补益肝肾,调节激素水平。综合用药,共达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之效。7剂药后患者睡眠改善,但易醒,故守上法,上方加紫贝齿、柏子仁、百合镇惊养心宁心安神。14剂药后,患者症情改善,唯有便溏,故加怀山药健脾,后随症加减,睡眠日益改善。
医案二
闵某,女,29岁。 初诊:2015-03-20。患者产后1个月,不慎感受风寒,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微渴喜发热。服感冒冲剂汗后寒热、头痛等症减轻,但次日又感头身痛,微恶风寒,微汗,口微渴,全身乏力,舌淡嫩苔白腻,脉浮细。当属产后气血两伤,卫阳不固,营阴不守,风邪乘袭,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气血,方用桂枝新加汤:桂枝9 g,白芍12 g,生姜12 g,大枣12枚,炙甘草6 g,党参15 g。 按:①患者病发于新产后,有失血耗气之机存在,加之风邪乘袭,营卫不和,气营两虚。此时不宜单用桂枝汤而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益气和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中用桂枝汤调补营卫,加重白芍剂量以养营血,另加党参易人参以补卫虚。本方最妙之处在于加重生姜的剂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于外,使全方的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补而不滞,专治营卫气血不足所引起的身体疼痛。 ②桂枝汤本主汗症,汗出异常是该方主治。首先,汗症的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见于体质虚弱之人即虚人感冒。所谓虚人,妇科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月经期,新产后(足月产、引产、流产术后),各类妇科手术后及肿瘤放疗化疗后。另一方面见更年期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汗出异常。其次,汗出特点,既可全身也可半身,甚则局限性,多有恶风畏寒等伴随症状。最后服药方式也应注意,嘱病人清淡饮食,避免加重消化道症状。服药后应防止受风并啜热粥及盖被取汗。如果无汗出则应继续服用,不拘时间和剂量,以微微汗出为取效标准。同时在治疗有规律性汗出时,应在出汗发作之前服本方进行截治。
医案三
周××,女,35岁。 初诊:2002年4月12日。反复皮肤瘀点瘀斑1年。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ITP,发病初期用激素治疗,血小板上升,但不能维持,后血小板降为30×109/L,故来求中医治疗。现主证:皮肤瘀斑,夜寐不安,耳鸣,大便不畅,舌紫红,脉弦数。证属脾肾亏损,气火失调,风木内动,伤及血络。治拟健脾补肾,调治气血,清泄肝木。药用:太子参15g,党参10g,白术10g,旱莲草15g,茜草根15g,生白芍10g,生地15g,水牛角30g(先煎),苏梗5g,生槐花30g,干茅根30g,炙甘草5g,茯苓12g,陈皮5g。 二诊:服用两周,皮肤紫癜未再新发,夜寐欠安,耳鸣依然,大便略畅,舌紫红而干,脉弦滑数。再守前法治疗共二月余,并逐渐撤减激素。三诊:血小板上升至99×109/L,乏力,皮肤无瘀斑,舌紫红胖而干,脉弦滑数。治拟补脾肾为主,兼清泄肝木。药用:党参15g,生黄芪15g,淮山药15g,熟地15g,当归15g,枸杞子15g,山萸肉10g,炒杜仲15g,炙甘草10g,生牡蛎15g(先煎),炒黄芩15g,炒黄柏10g。本方治疗三月,血小板维持70×109/L~100×109/L,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ITP属于中医“血证”范畴。《景岳全书》归纳出血原因为火、气两个方面,指出:“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清代《血证论》提出气血水火理论,认为气血水火之间心生火,肾生水,水火失调,其枢在脾。黄教授认为本案为气火失调,阴阳不和,所累及脏腑主要是肝、脾、肾。风热之火邪外袭之后,损伤血络引起出血,内有伏热,肝火偏旺,热在血分,风动出血,表现紫癜反复发作。火邪上扰,发为耳鸣,此乃实火。然久病见舌紫红而干,乃血虚阴亏,为脾肾阴虚,肝木失其濡养,阴精亏虚,不能制火,而见虚火,气与火不相立,气虚生内火,内火耗气,表现气火失调。初治因火盛木旺,伏热伤阴,拟泻火凉血,健脾养阴,选用水牛角、生地、槐花、茜草、茅根凉血泻火,太子参、党参、白术、旱莲草、白芍健脾养阴,苏梗、甘草、陈皮和胃调中。出血已止,耳鸣,大便略畅,舌紫红胖而干,脉弦滑数。脾肾亏虚为主,内有伏热,治虚不离调补精气以生血,健脾补肾兼清伏热,选大补元煎,加黄芩、黄柏清伏热,牡蛎平熄肝木。
医案四
李××,女,54岁。 初诊:2016年11月20日。患者2个月前突然出现左耳局部疱诊后引起左侧面部瘫痪,曾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B1、B12注射液、针刺、水针、推拿等多方法治疗,无明显好转。刻下:患者左眼闭合不全,左口角偏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变浅,左额纹消失,吃饭时食物滞留口中,鼓腮漏气。苔薄黄偏燥,脉稍细软。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治法:祛风平肝,调和气血。方药:炙僵蚕9g,炙全蝎3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天麻9g,当归9g,太子参15g,麦冬9g,黄芩9g,黄芪15g,升麻6g, 柴胡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6年12月11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好转,左眼用力能闭合,左侧面肌已有主动运动。左下唇尚未正。苔黄腻,脉细软。原方加川朴9g,苍术9g,茯苓15g,陈胆星9g,杞子15g,杭菊9g。治法:清热化湿,牵正通络。经上法加减出入治疗近2个月,面瘫痊愈。 按:《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云:“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故令口僻也。”《类证治裁》云:“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由此可见,面瘫一证,多由患者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腠理疏松,脉络空虚,以致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上犯头面、少阳、阳明脉络,气血运行滞涩,经筋肌肉失于濡养,弛纵不收而发病。因此,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故面瘫治疗时,无论在早期、中期、晚期均应标本兼治。
医案五
颜某,男,61岁。 初诊:2014年7月15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气管炎病史,常服复方降压片,冬季经常喘咳痰多,这次因感冒诱发气管炎,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恶寒,精神不振,胃纳差。胸部正侧位:两侧支气管炎。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明显,薄黄腻苔,脉弦。诊断:气管炎。治法:清肺止咳,助肾平喘,处方:党参25克,黄芪15克,麦门冬10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茯苓25克,五味子10克,法半夏15克,川贝母10克,炙甘草6克,上方10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主要症状明显缓解,上方又服12剂后复诊,痊愈。 按:本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特别注意饮食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在饮食上,应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以免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寒凉之品亦属禁忌之列,否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同时切忌过量运动,以防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方中以党参、黄芪、炙甘草以补脾益气;麦门冬、熟地、五味子、枸杞子生津养血;茯苓、贝母、半夏以润肺化痰止咳,其中麦门冬滋养肺胃之阴,半夏降逆化痰,两者配伍,取半夏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佐以党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茯苓与熟地、五味子、枸杞子相配,取其补泻并用,以防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诸药相合,共奏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功。
医案六
唐某,女,52岁。 初诊:2014年4月3日。患者近半年潮热汗出,每天少则2~3次,多则6~8次,曾予滋肾清肝剂无效,形体略胖,面色萎黄,月经紊乱,时行时止,饮食、二便正常,时郁闷烦躁,夜寐梦多,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更年期综合征。此为营卫不和,卫司开合功能发生障碍,合时阳郁而发热,开时腠理疏松而汗出,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9 g,白芍9 g,生姜9 g,大枣12枚,炙甘草6 g。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服药5剂,诸症明显好转,继服5剂而愈。 按:桂枝汤54条“有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而愈。”患者初用滋肾清肝剂无效,考虑患者年过五十,天癸渐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两个方面,营行脉内则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本方临证用药时可加龙骨、牡蛎各20 g以安肾宁心,既可安神助眠,又可固摄止汗。
医案七
王某,女,28 岁,干部。 初诊:2012年 3 月 16 日。婚后 6 年,夫妻在一起生活 ,至今未怀孕。诊察:月经时断时续很不规律,经量少,经色黯红,夹有小血块,经前少腹胀痛,烦躁易怒。男女方经某医院多次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不孕症。辨证:肝郁血瘀。治法:舒肝解郁,活血化瘀。处方:白术、茯苓各 15g,当归、白芍各 12g,香附、丹皮、泽兰各 10g,川楝6g。 12 剂 , 日 1 剂,水煎服。 二诊 : 2012 年 3 月 28 日。服药后觉精神舒畅,月经未至。原方 12 剂,日 1 剂,水煎服。 三诊 : 2002 年4 月 8 日。服药后,4 月 3 日月经来潮,量少,色淡红,无血块,腹痛消失 ,4 月 5 日经血已净。辨证 :服药后气滞血瘀之象改善。月经稀发,经量稀少,经质清稀,色淡,显系肾气亏虚,致冲任不盛,加之气血虚弱,冲任失养所致。治法 : 温肾滋阴 , 益气养血。处方 : 黄芪 30g, 熟地 18g, 女贞子、旱莲草各15g, 当归、白芍、巴戟天、枸杞、菟丝子、覆盆子、仙灵脾各 12g 。 21 剂,日 1 剂,水煎服。 四诊 : 2002 年5 月 3 日。服药后 5 月 2 日月经又至,量较前稍多,色鲜红,手足心热。 4 月 8 日方加丹皮 12g, 栀子6g。 21 剂,日 1 剂,水煎服。 五诊 : 2002 年 5 月24 日。服药后手足心热消失,月经未至。 4 月 8 日方化裁,21 剂 , 日 1 剂,水煎服。 六诊 : 2002 年 6 月15 日。服药后 5 月 28 日月经来潮,经量较多,色鲜红,5d 后方净。仍以 4 月 8 日方化裁,继服 21剂,日 1 剂。水煎服。嘱服完后停药观察。3 个月以后患者怀孕。 按 : 刘老师认为患者初有气滞血瘀之症 , 用《傅青主女科》的开郁种玉汤去花粉加川楝、泽兰 , 服药后好转。然肾虚、气血虚所致冲任不充盛乃病之根本。后用四物汤、二至丸、五子衍宗丸化裁 , 守方共服药 80余剂 , 终获痊效。
医案八
李 某 ,男 ,33 岁。 初诊:2013年 12 月13 就诊。自述头晕头痛半年,未予重视,也未服用任何药物。该患者身体强壮 ,体力充沛,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苔白厚 ,脉弦滑 ,血 压 155/80mmHg。诊断:高血压病。证属热毒炽盛,治当清热解毒,药用金银花 15g,黄芩 12g,黄连 9g,玄参 24g,牛膝 2 0 g,郁金 2 0 g,紫菀 12g,炙枇杷叶 12g,白芍 2 0 g,甘草 9g。6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服药 6剂后复诊 ,血压 135/75 mmHg,头痛消失,大便偏稀,排气多,脉象同前弦滑,舌苔 已变薄白。继服原方 12剂 ,血压控制在 130/75 mmHg左右,半年后随访,血压一直正常。 按:刘老师认为这类病人大多是中青年患者,身体强壮,精力旺盛,体力充沛。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仅偶有轻度头晕头痛之类,大便多干,饭量大,喜运动,质暗红,苔厚。脉象多滑、弦滑、洪大,而且 多上溢。用药多用黄连 、黄芩、金银花、玄参等 以清热解毒,旋覆花、炙枇杷叶、紫菀等 以降肺。
医案九
刘某,男,32 岁。 初诊:2014 年 l1 月 23。患者头痛 1 月余,身体肥胖,胸闷,痰多,大便粘腻不畅,舌 胖大,有纵裂纹,苔白滑,脉象沉滑,血 压 170/100mmHg。诊断:高血压病。证属痰湿阻滞,治当化痰利湿。药用泽泻30g,白术15g,车前子30g,茯苓30g,猪苓15g,防风15g,桂枝12g,陈皮15g,牛膝15g,甘草6g。水煎服,日1 剂。 二诊:10天后复诊,血压降至 140/90mmHg,小便多,胸闷减轻 ,舌脉同前。上方加 丹参 30g,郁金 2 0 g,继服20 剂,血压降至 130/90mmHg。 按:这类病人的高血压病表现是以眩晕为主,形体多较肥胖,胸闷,痰多,大便多不畅,舌体多胖大,有齿痕,或有裂纹,舌苔多水滑,脉象多沉或沉滑。用药方面刘老师师习用半夏 、陈皮燥湿化痰,茯苓 、猪苓 、车前子等利水消肿。水湿常阻阳气,加桂枝以通阳,或配 伍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等 以温阳利水。
医案十
冉某,女,72岁。 初诊:2012年11月4日。感冒后鼻出血2小时。2012年11月4日,感冒后鼻内出血,就近至某医院经中医治疗,诊为肺热。连服清热解毒剂,病势不减,家人急用云南白药塞鼻内,用三四瓶后,血仍渗出不止,延至第六日,至某医院五官科诊治,无效,遂来就诊。鼻血已十日,血色黯红,面色苍白,饮食难下,四肢逆冷,恶寒身痛,微咳,舌质黯淡,苔白滑,根部微黄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处方:麻黄10g,制附片60g(久煎),辽细辛3g,炮姜30g,荷叶10g(醋炒),炙甘草20g,二剂。 二诊:上方服一剂,出血减,二剂后,血全止,因年迈体弱,难以复原,再以四逆汤加益气之品续服,处方:制附片30g(久煎),炮姜15g,炙甘草10g,党参10g,上肉桂10g,大枣30g,三剂。 三诊:精神好转,饮食增加,但气血亏甚,嘱以生姜羊肉汤加当归、黄芪炖服调补。 按:刘老师认为阳虚之人,外感寒邪,正气虚弱,血失统摄,阳气被遏,脉络瘀滞,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此属太阳少阴证鼻衄,法宜助阳解表,温经摄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