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 经
案1:王某,女,18岁,于2010年3月初诊。 主诉:月经每次来潮均现小腹胀痛4年余。 现病史:每次月经来潮均出现小腹胀痛,胸胁胀满,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黑并夹有血块,经期4~5天,经期过后疼痛症状随之逐渐消失。 刻诊:正值经期,小腹胀痛,喜温喜按,畏寒,舌紫黯,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痛经。 辨证:下焦寒凝,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处方:气海、关元、子宫、中极、合谷、三阴交、太冲。 操作: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时TDP神灯照射腹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一诊治疗后腹痛渐减,共5次,腹痛消失。 二诊次月于月经来潮前5天,按上法连针5天,月经来潮时,无腹痛感觉,嘱其在下次月经来潮前巩固治疗1个疗程。第4个月月经正常,随访1年未再出现痛经。 案2:孙某,女,30岁, 于2015年9月初诊。 主诉:经行腹痛,伴恶心、呕吐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产后每逢月经来潮发作腹痛,痛如刀绞,伴恶心、呕吐,服用或肌注止痛药物均不见效。曾口服中药治疗半年略见好转,停药后症状如故。 刻诊:适逢月经来潮,腹痛如绞,求助于针灸治疗,查面色少华,小腹胀满,伴恶心、呕吐,恶寒。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痛经。 辨证:产后气虚,血行无力。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处方:气海、关元、子宫、中极、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操作:手法以补法为主,留针40分钟,每日1次,腹部穴位加照TDP神灯。 针毕,腹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腹痛消失,也未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共治疗6次痊愈。 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针灸5~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行腹痛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痛经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却濡养。痛经治疗主要是调理冲任气血为本,以通、荣为用,通则不痛,荣则不痛。而在临床论治时,根据不同的症候群,以行气、活血、散寒、清热、补虚、泻实之异,再以标本兼顾、论治本病,月经期间调血止痛为标,平时辨证求因以治其本,并结合平素体质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之气血顺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无阻,则痛经可愈。案1患者属寒凝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胞宫,经血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当以散寒行气活血为主;案2患者属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法。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是临床治疗痛经的要穴,也是妇产科临床常用穴之一,强刺激可以活血、行血、补益气血,从而使瘀滞得痛,通则不痛。针刺子宫穴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活血祛瘀。三者远近相配共取行气祛瘀、通经活血之功而痛经得除。气海为肓之原穴,配以关元、中极有调整下焦气机,降气理气止痛,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可泻气分之瘀滞。诸穴共用降气行血活血,使经血排出通畅,通则不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