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呃 逆
任某,男,68岁,于1998年6月初诊。 主诉:频繁呃逆不止1周。 现病史:10天前晨起自觉左半侧肢体不能活动,伴口眼歪斜,无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急送某三甲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脑梗塞”,住院给予常规治疗。1周前,开始出现呃逆,呃声时断时续,未于治疗。5天前,呃逆逐渐加重,终日不止,影响睡眠休息,采用各种西药治疗无效,请求中医针灸会诊治疗。 患者痛苦面容,呃逆频繁,呃声洪亮,不能进食,伴有胃脘、胁肋部胀满不适,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素血压160/95mmHg左右。 诊断:呃逆 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1、针灸:膻中、期门、膈俞、中气法、内关、足三里、太冲。2、中药:醋制香附12g,代赭石30g,(先煎),川楝子15g,白芍30g,旋复花9g(包煎),厚朴10g,枳实10g,柿蒂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操作: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一诊:治疗后呃逆立止,嘱其按时服中药。 二诊:昨日治疗后,有5个小时左右没有呃逆,随后呃逆又出现,但呃声已经减轻,晚上可休息睡眠,患者心情有所改善,已见效,效不更方,继续治疗。 三诊:经3次治疗,呃逆消失,胃脘舒适,停针,剩余中药继续服完,病告痊愈。
按语:患者由于突发中风,忧虑、焦急、恐惧等心理负担加重,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条达,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气郁结则气机不利,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病久郁怒伤肝,肝血不足,阴虚则阳亢,气机逆乱。肝旺克脾(胃)土,肝气犯胃则肝胃不和,胃为阳腑,主受纳,泻而不藏,以降为顺,逆气上冲则呃逆不止。如张秉成《成方便读》所言“夫呃逆一证,其呃声短促,连续不断之象,虽其证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无不皆自胃腑而来者,以胃气下降为顺,上行为逆,或邪搏于胃中,则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为呃矣”。《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故治疗上以降气为大法,然中风所致呃逆,其根本原因在于肝郁气滞所为,又常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故多表现症状较重且缠绵难愈,基于此证,当集疏肝、平肝、柔肝、清肝于一体,使肝气得舒,肝旺得平,肝体得养,肝热得清,病因一除,肝胃调和,气机畅通,则呃逆自除。故针用气之会穴膻中、肝之募穴期门疏肝理气,宽胸降逆,配足厥阴之原穴太冲,增强疏肝理气的作用,且可清泄肝热;病位在胃与膈肌,选用膈俞,和胃降逆,宽膈理气,中气法健运脾胃,补气培中,内关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合治内腑,可和胃降逆。诸穴配合,呃逆得除。因患者十分痛苦,故当时加用了中药。方中取香附疏肝解郁,代赭石潜镇降逆,白芍养血柔肝,酸甘敛阴,川楝子清肝热理气,起到调肝的作用,伍以枳实、厚朴行气除满,调畅枢机,柿蒂苦温降气,旋复花除噫降气而为止呃之要药,与代赭石配合共降浊逆之气。诸药配伍,肝气条达,逆气降,中焦枢机通畅,脾升而胃降,病自当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