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中药学》心得体会


一、 对中药学发展的认识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学则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从事中医药的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一。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所以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将中药称为“草本”,也因源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中药的发现、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1、中药学的起源

    在古老的原始时代,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常常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导致各种中毒现象的发生;也会因无意中吃了某些植物,神奇般的使原有的中毒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反反复复的,他们逐步具备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初步能力,也在实践中对于植物药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是早期植物药被发现的过程。之后,随着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进入了狩猎时代,越来越多的动物走进人类的视野,动物所具有的治疗作用也同样的被慢慢发掘出来,这是早期动物药被发现的过程。及至后来,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史记·补三星本紀》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准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治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说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种种神话传说无不反映了古代人民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

2、中药学的发展

至夏商周时期,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商代伊尹始创汤液,服用方便、同时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使得汤剂成为中药最常见的剂型之一得以流传。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有着深远的意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各种各类中医药著作层出不穷,中药学不断发展。宋金元时期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带动了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明清时期,李时珍著书《本草纲目》,将1892种药按“从贱至贵”的原则,依据自然属性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60类,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也对后世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国时期,中药学在“改良中医药”、“创立新中医”等的口号下仍然继续向前不断发展。

3、中药学的发展现状

建国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类中药新著层出不穷,较具代表性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等,反映了当代中药的发展水平。屠呦呦研究员利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的治疗,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更是引发了对中草药探究的热潮。

二、对道地药材及采集的认识

《本草衍义》中记载:“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又如东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热汤、浆水之类,其物至微,其用至广,盖亦有理。”说明对道地药材及采集时节的选择,自古有之

想想很久之前我对中药的理解,就是漫山遍野的花草虫石,完全没有考虑过产地对于药效的影响和作用。唯一相关的就是曾经听到过的“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句谚语。详查之下才明白:茵陈在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状上效果显著,但其药性却因时节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三月阳气上升,是茵陈采摘及药性最强的时候,而到了四月,便成了蒿,药性渐减,多被普通百姓作为食材,而到了五六月却也只能当柴烧。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时已歇。《千金翼方》也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爆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正如《本草蒙筌》所说:茎叶花实,四季随宜,采未老枝茎,汁正充溢,摘将开花蕊,气尚包藏,实收已熟,味纯,叶采新生,力倍。入药诚妙,治病方灵。其诸玉石禽兽虫鱼,或取无时,或按节收,亦有深意,非为虚文。足见采集时节对中药材的药性和药理的影响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采造时月”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环节。药材的采收是一门学问,需因时因地制宜。

而很多中药以产地作为名称的前缀,也是彰显了其道地性。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道地药材由于品质优良,因而形成了较大的商品规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目前,我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不同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

历史上,各时期的医药名著都对道地药材有着记载。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宋代时期,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250余种。明代时期,“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916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

有相关文献记录显示:当代通过对道地药材的认真研究,发现道地药材与同种其他产地的药材相较,富含特殊的成分,例如商品生药白头翁有十六种以上不同植物来源,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其根含有皂甙,有抑制阿米巴原虫作用,而属于石竹科及菊科的一些同名异物则均无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又如不同品种大黄的成分和泻下作用也有明显差异,掌叶、唐古特等正品大黄中,其有效成分蒽醌含量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这些种类的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一些混杂品次大黄,如华北、天山等大黄,其蒽醌含见以游离状态稍高或接近结合状态,此等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差。另外,如中国长白山的野山参,中国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因而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都有出入。从理论上证明了道地药物的有效性。

三、 对服药饮食禁忌的认识

在之前的临床工作中,一般告知患者的服药医嘱不外乎服药的时间、药液的温凉等,却忽视了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有不慎,影响疗效事小,还会诱发新证及产生各种严重不良反应。

     本草经集注》云:“服药,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生菜。服药,不可多食诸滑物果实菜。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及鱼臊脍。”又云:“服药有术,勿食桃李及雀肉、葫蒜、青鱼。有巴豆勿食芦笋羹及猪肉。有半夏、菖蒲,勿食饴糖及羊肉。有细辛,勿食生菜。有甘草,勿食菘菜。有藜芦,勿食狸肉。有牡丹,勿食生胡蒜。有商陆,勿食犬肉。有恒山,勿食葱菜。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有茯苓,勿食诸酢物。”《千金方》云:“凡饵药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药必不得力。所以然者;鹿恒食解毒之草,是故能制散诸药也。” 又云:“凡服药,皆断生冷酢滑,猪犬鸡鱼,油面蒜及果实等。其大补丸散,切忌陈臭宿滞之物,有空青忌食生血物。”

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黄疸胁痛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者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结合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指导饮食禁忌,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四、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


很多人对中药的印象是:源自天然,食药一体,不像西药那些化学成分容易产生各种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甚至许多人煲汤时也会放些中药材,日常用中药材代茶饮等等。其实,中药也是药,滥用中药可能导致一些肝肾损害
  1、导致肝脏损害的中药
  长期或者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菇等中药材可能出现肝脏的不适,疼痛,造成肝功能的异常。过量服用川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等中草药可能出现中毒性的肝炎。长期或者是过量服用大黄或者静脉滴注四季青注射液,都会干扰胆红素的代谢,从而导致黄疸。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等中草药过量服用,均可诱发产生肝癌。


2、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

木通、厚朴、泽泻、柴胡、巴豆、芦荟、雷公藤、益母草、马兜铃、胖大海等等含有的马兜铃酸成分,长期或过量服用导致肾毒性。鱼胆、蛇胆、斑蝥、蜈蚣、海马、红娘子等等有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

近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关木通龙胆泻肝等相关事件,也说明了中药的毒副作用正慢慢的被人们所认识。在今后的临床中,要正视中药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安全,如果用之不当,和西药一样可以造成人体脏器的损害,不能任意、随便、长期服用。

总之,中药学的学习于我来说,只是掀开了一页小小的书角,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空间等待我去探索、去发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影像资料 三
  • 新门诊综合楼
  • 新门诊综合楼(正面)
  • 新门诊综合楼(侧面)
  • 医院西区大楼
  • 医院西区大门
  • 医院南区大门
  • 医院南区教学楼
  • 住院部大楼
  • 西区药剂楼及文化长廊
  • 国医堂
  • 国医堂敞亮的走廊
  • 古香古色的针灸堂
  • 古香古色的按摩堂
  • 院落一角
  • 飞利浦FD20平板血管造影剂(大C)
  • 1.5T光纤核磁共振OPmima MR 360
  • 美国GE64排 128层CT

邯郸市中医院 版权所有©2003-2018 地址:邯郸市和平路366号

邮编:056000 电话:(0310)2115966  2115955
网址www.hdszyy.cn
备案号: 冀ICP备12012095-2 
技术支持:邯郸市中医院信息科